胡湖
  據羊城晚報昨天報道,為節省開支,東莞多個鎮街今年取消了龍舟“趁景”或龍舟賽。節日氛圍大不如前。這一消息傳遞的精神內核無疑令人欣慰:政府節儉意識高漲,花錢變得慎重。但簡單地取消賽龍舟,未免有點因噎廢食之嫌。
  儉以養德。節儉既是傳統美德,也具時代價值,它是一種態度,一種境界,是政府部門應盡之職守。比起個別地方、部門和單位慷國家之慨,花錢大手大腳,講排場,比闊氣,東莞這些鎮街的節儉觀念和責任意識值得肯定。畢竟,政府的錢袋子里裝的是納稅人的錢,“取之於民”的公共財力應追求更好的“用之於民”。
  講究節儉不錯,可為此簡單地停辦賽龍舟值得商榷。賽龍舟不只是一項群眾基礎廣泛的群體活動,不只是端午節慶氛圍的激情點綴,更是一種綿延千年的傳統民俗,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獨特血脈。而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,亦為政府部門無可旁貸之責任。
  不單端午賽龍舟,中華民族幾千年悠久歷史孕育出來的傳統節慶與民俗活動豐富多彩。勤儉節約反對浪費,不是要把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傳統節慶活動取消。在傳承傳統民俗與落實厲行節約之間,這些鎮街的糾結可以理解,但其實這二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,完全可以雙贏。
 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,政府運作須遵循效益原則,即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。這要求政府必須樹立節儉意識。這個效益是一種宏觀效益,不只是經濟效益,更多的是追求社會效益。從這一意義上說,政府部門在民俗文化活動上適度和必要的投入,未必就是浪費。
  也許,政府的錢袋子還有更緊迫和合理的投向,真的無法讓賽龍舟傳統習俗分羹,但也大可不必徑自取消,還有很多路可走。
  政府部門首先要釐清自己的角色。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上,它應該是孜孜不倦的推動者和倡導者;在傳統民俗活動的開展上,它應該是熱情有加的組織者、管理者和服務者。政府部門其實無需大包大攬,無需從經費到組織實施唱獨角戲。
  政府部門可以搭建民俗文化傳承發展的有效平臺,放手讓民間社會組織經營自己的民俗文化,引進民間資本、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民俗活動,引導民眾用自己的智慧承襲、創新、發展民俗文化,讓民俗活動更具民間色彩。這樣,民俗節慶有了經費的源頭活水,也吸引了群眾更多地參與,增強了與群眾更深的互動,傳統民俗文化的基礎也就更加堅實。
  當然,無論花誰的錢,節儉辦活動都是必須的。 編輯:楊日  (原標題:為省錢取消賽龍舟值得商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p36jpeao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